原病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 暑温 伏暑 湿温、寒湿 温疟 秋燥 补秋燥胜气论 暑温、伏暑 寒湿 湿温 汗论 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伤寒注论 风论 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本论起银翘散论 本论粗具规模论 寒疫论 伪病名论 温病起手太阴论 燥气论 外感总数论 治病法论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风温、温热气复论 治血论 九窍论 形体论 解产难题词 产后总论 产后三大证论一 产后三大证论二 产后三大证论三 产后瘀血论 产后宜补宜泻论 产后六气为病论 产后不可用白芍辨 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 产后当究奇经论 下死胎不可拘执论 催生不可拘执论 产后当补心气论 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 保胎论一 保胎论二 解儿难题词 儿科总论 俗传儿科为纯阳辨 儿科用药论 儿科风药禁 痉因质疑 湿痉或问 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 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 小儿易痉总论 痉病螈病总论 六气当汗不当汗论 疳疾论 痘证总论 痘证禁表药论 痘证初起用药论 治痘明家论 痘疮稀少不可恃论 痘证限期论 行浆务令满足论 疹论 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万物各有偏胜论 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其他同样精彩,等你来爱

痉病螈病总论

上一章 下一章

  《素问》谓太阳所至为痉,少阳所至为螈。盖痉者,水也;螈者,火也;又有寒厥,热厥之论最详。

  后人不分痉、螈、厥为三病,统言曰惊风痰热,曰角弓反张、曰搐搦、曰抽掣、曰痫、痉、厥。方中行作《痉书》,其或问中所论,亦混螈而为痉,笼统议论。叶案中治痫、痉、厥最详,而统称痉厥,无螈之名目,亦混螈为痉。考之他书,更无分别,前痉病论因之,从时人所易知也。谨按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螈也。抽掣搐搦不止者,螈也。时作时止,止后或数日,或数月复发,发亦不待治而自止者,痫也。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热如火者,厥也;有时而冷如冰,有时而热如火者,亦厥也。大抵痉、螈、痫、厥四门,当以寒热虚实辨之。自无差错。仲景刚痉柔痉之论。为伤寒而设,未尝议及螈病,故总在寒水一门,兼风则有有汗之柔痉,盖寒而实者也;除寒痉外,皆螈病之实而热者也。湿门则有寒痉有热螈,有实有虚;热病久耗其液,则成虚热之螈矣。前列小儿本脏自病一条,则虚热也。产后惊风之痉,有寒痉,仲景所云是也;有热螈,本论所补是也。总之痉病宜用刚而温,螈病宜用柔而凉。又有痉而兼螈,螈而兼痉,所谓水极而似火,火极而似水也。至于痫证,亦有虚有实,有留邪在络之客邪,有五不可发汗,即不发汗之辛甘,亦在所当禁也。且伤志过极之脏气,叶案中辨之最详,分别治之可也。瑭因前辈混螈与痉为一证,故分晰而详论之,以备裁采。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