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脉法 平脉法 伤寒例 辨痉湿暍脉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阐煮劳复病证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辨不可吐 辨可吐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其他同样精彩,等你来爱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上一章 下一章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2条名句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0条评论